分類
家長園地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分類
傳媒專訪

[Topick] 學校動態|譚錦球幼稚園讓學生培養感恩心 啟發孩子透過感恩去幫助更多人

Topick 專訪內容 | 學校動態|譚錦球幼稚園讓學生培養感恩心 啟發孩子透過感恩去幫助更多人

又到九月開學季節,你或者家中長輩還有沒有在小朋友書包綁一棵蔥、一棵芹菜,祝福他們新一年讀書聰(蔥)明又勤(芹)力的傳統?與其說這是迷信,我卻認為是長輩對小朋友開學日表達的祝福。今年開學日,我就去了一間幼稚園,認識學校如何利用開學日、畢業禮等大日子推動正向教育,讓學生從中學習感恩、主動學習等價值觀。

這間是位於長沙灣的東華三院譚錦球伉儷幼稚園,在東華三院超過四十年的幼稚園辦學歷史中,它算是一個新Baby,創校至今不過第四年。新學校特別多新構思,就以一年一度的開學日為例,我踏入校門第一眼望到的是一個巨型「聰明勤學榜」,設計類似日本寺廟外給信眾祈願的小木牌,附近圍住了不少學生和家長,在小木牌上寫上小朋友的名字和家長對他們的祝福,氣氛熱烈。談樂芹校長話,首年在開學日推出這個「聰明勤學榜」,除了可以給家長和學生影相打咭,也希望鼓勵學校和家庭聯手,在開學日給學生送上一份心意:「希望新學年新開始,小朋友第一樣感受到的是學校和父母的愛。」

這位談校長,我會形容是一個甚有「儀式感」的校長,喜歡學校不同的活動「盛事化」:上課第一百天,學校會搞一個百日慶祝活動,向家長展示小朋友的學習成果;生日月份有主題服飾派對;最厲害的要數每年畢業禮,由高班學生集體創作一份獨一無二的紀念品,以去年為例,畢業班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利用樹葉畫畫,製成英文圖咭,上面寫著由學生創作的句子,以表達對生命的感恩:我感恩在學校聽到小朋友笑聲、我感恩我的家裡可以有熱水洗澡…… 

這間幼稚園重視5A教育,當中包括宣揚正念(Advocacy)、積極學習(Active-learning)和美感觸覺(Artistic Sensibility)等,這份畢業禮物,就是這個5A教育的延伸。談校長解釋:「例如,學生表示感恩在學校聽到同學的笑聲,老師就會進一步啟發小朋友思考,自己又可以做什麼事情,為身邊同學帶來歡樂?由此將正向教育的訊息推廣出去。」儀式感到了最後,校方還是希望透過正向教育,來培養小朋友的創意、好奇心、主動學習等素養,裝備他們應付小學生活或者未來更加千變萬化的世界。

學校在九月和十月份都安排了簡介會和親子開放日,如果大家想認識這位「儀式感」的校長,或了解新一代幼稚園的校園環境和活動,不妨帶小朋友一同出席,也是一個不錯的周末家庭好去處。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兒童深近視 家長勿懶理 越睇越矇 窒礙學業與成長

香港兒童因為近視而需要佩戴眼鏡的情況十分普遍。由於近視問題可影響兒童生活及學習,作為父母更需懂得如何應對,並及早帶子女求醫以控制近視加深,避免近視問題惡化。有醫生提醒家長,日常生活中可從細節上多加留意小朋友的視力有否異常,如有需要,可透過控制近視的眼藥水或配置合適的眼鏡,矯正視力,如果兒童已有深近視,更需密切跟進。

港怡醫院眼科名譽顧問醫生陳迅傑表示,「深近視」是指600度以上的近視問題︰「眼球拉得越長,近視就越深。人的眼球大約22至25毫米長,每長1毫米,近視可能會加深大約300度,如果近視達800度或以上,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將會增加,例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脫落等,針對小朋友深近視問題,父母首要工作是避免其度數持續加深,否則對成長各方面的影響都可以十分長遠。」

從細節觀察兒童有否近視跡象

不過,兒童常常有近視而不自知,只會覺得看東西不清楚,未必會宣之於口。陳醫生提醒家長,多從子女日常生活細節觀察︰「看看小朋友會否經常瞇著雙眼、走近電視,或經常心不在焉。最常見是上學時無法看到黑板,抄寫功課較慢或出錯,甚至連學業成績也會下滑。」他建議家長定時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子女的學習情況,從而儘早識別視力問題。

要延緩小朋友近視加深,最重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陳醫生舉例,看東西時,物件儘量距離視線30厘米,並且切勿躺著或在昏暗處看書、玩手機。此外,小朋友做功課時,光線處理也非常重要,如果子女使用右手寫字,燈光應置於左上方。他補充,小朋友在3、4歲時已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便可作定期視力檢查,平日飲食也要注重均衡營養,多吃含有維他命A食物補充身體所需。

改善生活習慣 控制近視

若然小朋友的近視問題已深到影響生活及學習,父母可因應狀況,讓子女接受適當治療。陳醫生說有4種控制近視加深的方法,第1種是使用「近視控制眼藥水」,此眼藥水以低濃度劑量控制近視,適合兒童使用,每日一次,惟這絕非「靈丹妙藥」,用藥後仍然需要透過改善生活習慣,或佩戴眼鏡等方法,矯正視力。家長亦可考慮子女實際情況,向專業人士了解應否使用混合方案,透過近視控制眼藥水及佩戴離焦眼鏡相輔相成。

第2種方法是佩戴離焦眼鏡,透過把影像置於視網膜前方,藉此減慢近視患者的眼軸生長。第3及第4種方法是佩戴離焦隱形眼鏡(硬鏡)或(軟鏡),這類隱形眼鏡一般分為硬鏡(夜間使用)及軟鏡(日間使用),一般建議7歲以上的小朋友使用。硬鏡必須每日清潔,而軟鏡則需每日更換,否則或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

陳醫生說,曾有一名6歲兒童近視達200度,但家長認為可讓他再過數年才戴眼鏡,但這段時間兒童的視力一直下降,連學習也構成影響。他勸喻家長,如果小朋友有近視,應儘早作出改善,「太早戴眼鏡對小朋友不好」只是個錯誤觀念。

*備註:

陳醫生提醒,應對減慢近視加深有多種不同方案,各有不同成效、副作用及風險,家長應與醫生討論,按子女身體狀況及實際視力問題等,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分類
傳媒專訪

[明校網] 東華三院譚錦球伉儷幼稚園:不一樣的畢業禮物 貫徹5A教育理念

明校網專訪 | 東華三院譚錦球伉儷幼稚園:不一樣的畢業禮物 貫徹5A教育理念

東華三院譚錦球伉儷幼稚園,每年都為準畢業生準備一份別具意義的禮物。今年,他們以大自然為題材,邀請高班小朋友利用樹葉創作精美的英文圖卡。每張卡都配以感恩的字句,展現對成長歷程的珍惜與回饋。校長談樂芹希望透過這類活動式教學,貫徹學校的5A教育理念,培養幼兒品德、品格,並發展潛能,為未來做好準備,家長們也對此教育理念高度認同。想了解更多?立即觀看以下短片!

愛在家內暖

愛在家內暖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不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校今年以「家庭」為主題,期望能使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應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家庭」的概念。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世紀 2:18),天主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團體中成長,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就是我們的家;至於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它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各位,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多實踐「家庭生活三語」,共建和諧美好的家。

分類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1.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2.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3.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錦囊 最新消息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可以怎麼辦?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可以怎麼辦?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稚園,甚至5、6歲時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家長可以怎麼辦?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愛的信物緩分離焦慮

      愛的信物緩分離焦慮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瀅在開學初期,每天都坐在學校禮堂外的沙發上,一邊哭著說肚痛,一邊緊握著媽媽的手。心理專家認為這是兒童患上分離焦慮的特徵。如果家長想減少兒童的焦慮感,其中一個方法便是以「信物」形式幫助兒童。為甚麼「信物」能夠產生作用呢?筆者嘗試用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箇中奧妙。

      看不見的安全感

      近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論可以說明其原理。理論中的第一階段(0-2 歲),兒童能學會尋找被隱藏的物件。這行為表示兒童學會物體恆存的概念,即使物體不能被看見,他們仍然知道物體的存在,所以他們會嘗試去尋回。

      而到了第二階段(2-7歲),皮亞傑認為兒童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例如兒童能用「狗」這個詞語表示有四隻腳、一條尾巴和發出「汪汪」聲的動物。當兒童在上學時,他們便再次經歷與第一階段相似的經驗,但他們並不是因為見不到媽媽而哭泣,而是因為兒童不能產生與母親一起時的安全感。小朋友要克服這種情況,便需要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的能力。可是,要將親子之間的關係有效地以象徴的形式表達是非常困難的,「信物」則是有效的輔助工具。

      關係形象化

      信物會在日常生活中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出現,如中國傳統有平安符,西方基督教有十字架,甚至結婚時會使用用婚戒。以傳統婚戒為例,透過金屬的物料和圓形環狀而建立堅貞婚姻的「關係形象」。「關係形象化」後不但有向外顯明的作用,更能夠令自己容易記起關係的存在。應用到親子關係上,家長能透過「信物」去表達他們的愛,令孩子時時記起自己,從而產生信心和安全感。

      耐心丶決心和小心

      家長使用「信物」輔助小孩時,必須謹記三個「心」。首先,要建立以「信物」象徵關係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家長必須要有耐心訓練子女。其中一種訓練是透過尋寶遊戲,以加強小朋友對物體恆存的認知和了解得和失的感受。這樣會令兒童在面對離別時減少產生焦慮。另外,家長可以和子女共同建立在離別時獨有的儀式配合信物,如在離別時作一個 goodbye kiss 或輕輕擊掌,亦可以幫助孩子過渡離別過程。

      第二便是決心,家長亦會出現分離焦慮,結果令子女難以學會離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成長,在子女到達學校時便要下定決心離別,並且信任學校的照顧和兒女的適應力。最後,當然是小心保存信物,免得前功盡廢。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5個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家居安全要留神 以免意外生

      資料來源:急症室專科醫生張喜樂

      家居暗藏危機,只要一次不小心,小朋友就很容易受傷。家居設置有甚麼要注意,以防小朋友受傷?

      一般比較常見的家居意外就是小朋友夾到手指,可能有時候因大風,吹至門關或是有人開門的時候,也會夾到手指的。所以我不論出入也好,都要先鎖門,至少將鑰匙放高一點。家長或者可以用一些膠狀的東西卡著門關,就算真的關門時他都不會夾到手指,或者用門栓來減少夾到手指的風險。

      在廚房方面,最好就加上一道廚房門閘或是廚房門也要關好,讓小朋友不能進入廚房。家長也要從小就教導小朋友用火方面的知識,火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很有用也很危險,故要很小心地處理火。

      另外,藥物亦是危險的一環。有時小朋友吃一顆已經很危險,所以藥物真是要妥善放置,特別要放置在藥櫃內。藥盒也要放到較高的位置,小朋友接觸不到的地方,這樣就會更安全。

      我們也要小心小朋友喜歡爬來爬去,例如爬雙層床、較高的床及沙發等,有時他們可能會跌倒。除了我們要教育他外,我們也可以去想清楚哪些是高危位置,我們就在那些位置加些軟墊跌倒也不會那麼傷。當然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或是不要讓他們有機會,接觸這些危險的地方。

      香港單位狹小,我們也喜歡利用高櫃去放置很多物件。當東西過多時,可能使櫃倒下,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去檢查,這個櫃是否容易搖動。如果要放東西,要放置得上輕下重,這樣櫃就不容易倒下。

      家居安全另一重要的是窗要裝上窗花,因為小朋友會爬窗,那個危險性相比一般家居安全問題更加大,因為會直接牽涉到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