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小朋友學習語言,發音也是重要一環。英文的很多發音是廣東話裡沒有的,不論對小朋友或大人,都是較難掌握。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發音呢?有甚麼小法寶可以使用?

英語裡的咬舌音對於小朋友甚至大人來說,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用這發音作例子,其實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視覺的提示,譬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望著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舌頭,放置於兩排牙齒的中間。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口頭提示,我們要明確向小朋友說:「你的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要怎樣做。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上所謂觸覺的提示。譬如用雪條棒或用匙羹這樣碰著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不同的發音部位,舌頭要如何放置。

家長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些簡單遊戲,來訓練他們的聽辨能力,就是小朋友在聽覺方面能否辨認得到對或不對,譬如家長故意讀錯字:「fank you對不對?不對」「thank you對不對?對了」這次我們牙齒要咬著舌頭,又或在紙寫上free和three這兩個字,然後家長讀出其中一個three 「你指給我看是哪一個」;Free「你又指給我看是哪一個」。如果他懂得分辨,在表達上來就更加清楚和容易。

在家也可增強兒童四肢肌肉?

資料來源:註冊物理治療師許詠怡

小朋友學業繁重,留在家的時間增加了,失去不少做運動的機會。但小朋友的四肢肌肉發展非常重要,其實在家也可以做一些伸展腰部和上肢的拉筋運動。

第一組是弓步轉體 (Lung and twist),這個動作有助鍛鍊核心肌肉和下肢肌肉。首先,雙腳打開至臀部闊度,雙手放於身體兩旁,踏出右腳使兩邊膝頭維持90度,打開雙手,手心向前,慢慢地向右轉,維持兩秒。然後回到原地雙手垂下,回復原狀,左右腳各做十次。

第二組是對角伸展 (Quadruped limb raises),這套動作有助我們強化背部和四肢肌肉,如果可以的話有瑜伽墊就不會壓到膝蓋。首先,四肢撐地,兩隻手打開至肩膀闊度再撐著地下,兩個膝蓋打開至臀部闊度再撐著地下。我們將右手舉高並伸直,再將左腳舉高向後伸直,形成一個水平線的狀態。同時收緊背部和腹部,維持兩秒,左右兩邊互相交替做十下便可。

分類
Parenting Tips

How do you teach children correct pronunciation?

Source: Speech therapist, Miss Carley

When children learn a language, pronunci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There are many pronunciations in English that are not found in Cantonese and are difficult for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to master. How can parents teach children to pronounce English correctly? What are some tips to use?

The English tongue’s sounds can be difficult for children and even adults to master. We can try to use different cueing techniques to teach children to pronounce the sounds correctly. For example, parents can use visual cues, such as looking in the mirror with the child and showing him the tip of his tongue, placed between the two rows of teeth.

In addition, parents can also use verbal cues to clearly tell the child, “Put your tongue in the middle of your two rows of teeth,” so that they know what to do. When necessary, parents can also provide tactile cues, such as using a popsicle stick or spoon to touch the tongue and showing them where to place it for different sounds.

Parents can also try playing simple games with their children to train their listening skills, such as whether they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in terms of hearing. For example, intentionally mispronouncing a word: “Is ‘fank you’ correct? No, it’s not.” “Is ‘thank you’ correct? Yes, it is.”

This time we have to bite our teeth on the tongue or write the words “free” and “three”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then the parent reads out one of the words “three” “You show me which one” and reads “free”, “You show me which one”. If he knows how to distinguish, it will be clearer and easier for him to express himself.

分類
家長錦囊

面對小朋友不誠實的行為時該怎麼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因為媽媽會更生氣,便會主動認錯,又會承諾不再說謊。惟事實上,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形成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令子女對你有信心,覺得安全,自然對你敞開心扉。

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家長們平時遇到小朋友各種不同的行為問題,都感到很困擾。例如叫他做功課,他又不做;叫他吃飯,他又坐在那裡玩。當小朋友出現很多不合作的時間時,家長就很生氣,可能用一些責備的方式或懲罰的方式去對待小朋友。在很困擾的時候,小朋友也更加不合作,因為他覺得父母很煩,只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他的行為就變得日益不合作與不聽話。在靜觀的練習裡,可以幫助父母學習細心地留意此時此刻發生的事,不帶任何的批判感受一下,然後試試用心地跟孩子連繫,留意有沒有一些好的特點。

在靜觀教養的小組裡,我們讓家長們透過靜觀進食,透過五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去感受。例如一粒提子乾,這一刻放進嘴巴裡,感受一下它的質感是怎樣的?它有甚麼變化呢?原來經我們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提子乾是這麽甜的,慢慢放入嘴巴裡面會慢慢融化。

我們就把這種心態轉換去跟孩子的相處裡,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除了他的不合作、發脾氣或鬧情緒外,細心地觀察一下他,去觀察他有沒有其他爸媽是留意不到的東西。在靜觀教養小組裡有媽媽就分享,她留意到除了對兒子不聽她説話時感到生氣外,有些時候很願意去幫她拿一些很重的物件或食物,她覺得兒子是疼愛自己的。

甚至乎有些媽媽會提及兒子平常對聲音可能有些敏感,不過新年搶生菜環節,他很努力地搶生菜回來給媽媽,因為他很想媽媽健康平安。媽媽感受到孩子是很疼愛自己的,媽媽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多點孩子有甚麼做得好的或者合作的時間。例如當你叫了十次叫他不做功課 ,他有一次願意做功課或者有一次願意默書,媽媽都會很欣賞地告訴孩子:「你今天真是很用心,媽媽很欣賞你。」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好,而媽媽也不是那麼煩人,也不是只看重我不好的地方,她懂得欣賞我好的地方,他亦會慢慢改善其行為。

我們在臨床裡都看到親子互動關係中,當父母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孩子有甚麼是願意付出?願意去愛惜父母?或者他有甚麼細微的行為做得好的時候,其實很能幫助兩個人的互動和親子關係,而小朋友自己也感受正面一點,他們的信心也會好一點。

從遊戲中學習英語無難度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很多時候我們要小朋友學習一些英文詞彙,對他們來說可能是很困難和沉悶的事。其實家長可以嘗試自製一些簡單的小遊戲,跟小朋友從遊戲的過程中學習這些英文生字。

第一個遊戲叫做「蓋棉胎」,其實跟我們一向玩開的啤牌蓋棉胎遊戲都有少許類似。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寫在白紙上。另外,我們再寫多數張是哈哈笑的樣子。那玩法是怎樣呢?我們首先要將紙卡弄得均勻,然後就平均分配給玩家,例如家長和小朋友每人有四張,然後輪流發出最頂層的卡,例如發出這張紙卡,就要讀出這個字並解釋這個字的意思,以及用這個字作一句句子。但是如果出到一張哈哈笑的樣子,就要鬥快拍下去。如果是較慢的玩家,就要取走所有卡,並收到自己處,手上最快沒有卡的就為之勝出。

第二個遊戲就是過三關,其實跟我們平時玩的過三關都類似,不過今次在這九格當中,我們就預先寫好一些生字,然後就跟小朋友輪流畫一些交叉或圓圈。例如我畫交叉在這裡,我就要用這格的生字去讀出來,解釋和作一句句子。然後到家長,家長可能就用圓形,像平時玩過三關一樣,最快三個連成直線就贏。

第三個遊戲就是記憶配對字卡,家長可以將一些小朋友要學的生字就寫在白色紙上面,每一個字就要寫兩次,家長可以將一對對的字卡,隨意地放在桌上,之後可以請小朋友看一次並記著,然後就把字卡反轉。家長和小朋友就輪流地反轉其中兩張字卡,如果反轉到一樣的話,那就請小朋友用這個詞語,去作一句句子和解釋,還有讀出來。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教養孩子出現分歧時 緊記「迴避不可恥且有用」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治療師阮慧敏

在親子互動裡,父母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或者原生家庭都有不同,所以基本上父母對某件事有不同的看法,其實是很正常的。

當真的有不同意見時,父母應找一個平靜的環境,互相傾談自己的角度,各自對問題的看法。無論在甚麼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父母在孩子面前直接爭吵。舉個例子爸爸可以對媽媽解釋:「我自己不開心的時候或工作壓力大時,我都會用手機發洩及減壓,所以我會覺得小朋友玩手機是沒有問題的。」

而太太也可以對丈夫表示:「其實我希望你支持我,很希望你能夠諒解,其實我照顧小朋友也是很辛苦的。」大家可以在一個平靜及平等的環境下先商量。其實在親職的環境裡,父母的步伐必須一致的。

舉個例子爸媽就好像在跳舞,爸爸踏前,媽媽就要退後。爸爸舉高雙手,媽媽就要轉圈,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步伐。如果能夠配合得這麼順暢,不只跳舞的二人能樂在其中,甚至是旁邊的觀舞者也會陶醉在舞蹈中。但是如果大家各不相讓,一個人踏前,另一個人也要踏前,另一個人希望你能夠配合,而你卻只堅持自己的立場,怎樣都不配合,這場舞蹈就一點也不精彩。

在家庭的環境裡,小朋友往往就是最忠實與忠心的觀舞者,永遠站在大堂中央位置觀看爸媽怎樣去跳舞。所以如果父母跳得一團糟,這位觀舞者也會坐立不安,而整個氣氛也會緊張起來,問題也會更加多,在舞池的爸媽也會互相踐踏

踐踏得更痛。

當真的出現水火不容的情況,父母各持己見,鬧得怒火中燒。我們會提議隨便一方離開現場,不是輸贏和面子的問題,而是讓大家透透氣,伸展一下。大家在家庭環境裡不是一種角力,因為受害者必定會是小朋友。所以在家庭環境裡如果父母是怒火中燒各不相讓時,其實有一方需要先退下來,調理一下怒火離開現場,這樣會比較好一點。

準備小朋友升小,家長可做甚麼?

資料來源:心啟晴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到下學期,K3小朋友要開始準備上小學,除了認識新的學校、預備文具和學習穿校服等,還有甚麼家長可以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做好升小銜接?很多時候小朋友遇到很多未知的事物便會感到焦慮,應對小朋友的焦慮情況,最好事先做好預備工作。

甚麼是做準備?在上學前打開時間表,提醒小朋友:「你看上完這兩節課後便會有小息,然後上完這兩節課後又會有小息」,他們在心裡便會知道大約甚麼時候有小休,然後到午膳時間,再上課一會便放學了。

在老師方面,他們不知道誰是老師,我們便可以說:「這位老師應該是男老師,這位是女老師。」這樣就是事前的預備,讓小朋友對未發生的事情知道更多

更好地做準備。尤其很多小學都會舉辦迎新活動,家長千萬不要因為忙碌,覺得九月開學時才回校,現在不用參與。能參與的便參與,這樣其實是幫助小朋友認識多點,面對未知的事物也能有充分的預備。

有了剛才那些充足的預備,還有甚麼細微的事情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呢?我們說小朋友升上小一會焦慮,是對未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準備,然後會感到擔心。當他們能夠掌握每一節課整體需要做甚麼事情,焦慮的感覺便會減少很多。

有些則不是父母可以掌握的範圍之内,就是他的同學們。小朋友會面對一些情況,例如旁邊的同學很多小動作,會走到小朋友的位置拿他的東西來看。這些對小朋友來說是不順利的時間,但這些是沒法預防,所以要培養一下他們。尤其他們剛踏進小一,在放學後多點和他們聊天,問他有沒有遇到不順利的事情,讓小朋友可以說出來抒發一下。他們便會發現即使有些擔心,放學後可以和爸媽說,爸媽也會安慰他,他們的不安感也會再減少一點。然後到了第二天,那些不高興的事情已經放下了,他們便會重新再來開心上學。

每位爸媽也想在小朋友放學回來時,問他們多點東西,知道多點上學的畫面。家長應該學習多些問問題的技巧,讓小朋友如何可以說多點内容,畫面更完整。其實有些小朋友比較外向點,多說話的,對父母來說當然會容易明白點;有些小朋友則比較内斂,内斂的小朋友有很大的特徵,就是他的内心還未能夠掌握情況,所以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面對内向的小朋友時,可以簡單一點,就是畫一張海報,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圖案,然後問他今天經歷了甚麼心情。他們看到圖案便會想,可能有時候會指著生氣、有時候會指著傷心、有時候又會指著開心,這樣就可以問他發生甚麼事感到高興、生氣或傷心?他們就有空間表達有這些情緒的事情。

甚麼米適合小朋友食用?

資料來源: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現代社會大家都十分注重小朋友的營養,究竟吃甚麼飯才會讓小朋友有更多的營養,而小朋友又會肯吃呢?很多時候我們煮糙米飯或紅米飯給小朋友吃,他們都不是很喜歡吃。最主要原因是咀嚼時間較長又或者比較硬,咀嚼很長時間都吞不下去。

這些米飯可能連大人都會胃痛,小朋友的消化力未及大人這麼好,所以我們都會擔心可能有胃痛的情況。現在很多人都不吃白米,可以轉吃胚芽米、小米或燕麥飯,而在眾多種米之中,我最建議吃小米。

小米的價錢相對比較便宜,大約十多元一斤。如果是二十元之內一斤來說,是相對性既有營養又便宜的,一種又綿又滑,甚至可以煲粥。煲小米粥的一個很好的選擇,就算加了進去,你也不會覺得飯有不同質感,都是如白米一般的感覺。小朋友便不會覺得你加了一些奇怪東西進去,他自然就會吃,亦比較軟身,他又不會胃痛。

如果不吃這個都有其他選擇,例如胚芽米,但是要留意胚芽米其實是甚麼,它是糙米,再剝一層殼,就會少些纖維。但是它保留了胚芽最有營養的部分,維他命B雜亦多在這部分,所以營養很豐富,但是纖維就少於糙米。口感會比較滑,不會覺得很硬,但價錢就相對性比較貴,可能要一斤達到六至七十元。

另外有些中價的選擇就是藜麥。藜麥就有黑色、紅色和白色,如果小朋友對於顏色方面很緊張

會覺得為甚麼是這樣顏色而不喜歡吃,這樣就可以選擇白色的藜麥,都是擁有豐富營養。黑色的藜麥就會有較高的鐵質及花青素。

有些是十穀米之類的,我就不是太建議了。因為小朋友的胃部比較嬌嫩,而且十穀米可能要浸一晚後再煮才會變軟。他又會覺得十穀米有很多種類的米,未必會喜歡吃。當然有些小朋友好奇心較高,可能會喜歡。但是很多小朋友小時候都會慣性喜歡吃單一的食物,慢慢長大以後才會嘗試不同的食物,可以留待十歲、八歲時才給十穀米。但還是需要浸過後才跟其他米一起煲,如果不是的話這方面有營養,但會使胃部不舒服。

有些人會放紅豆,到底是怎樣放下去?我們要預先浸紅豆至軟身,甚至煲至軟身才跟飯一起煮,其實紅豆飯都是很有營養,例如日本人都喜歡吃紅豆飯。另外也有蕃薯飯、粟米飯及適合在秋天吃的栗子飯等。不同配搭令吃飯不只是吃白飯這麼悶,栗子高鈣和高鐵質,增強骨骼生長,亦可以幫助他們防止貧血,人也會精神一些不會那麼容易疲勞。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