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瀅在開學初期,每天都坐在學校禮堂外的沙發上,一邊哭著說肚痛,一邊緊
握著媽媽的手。心理專家認為這是兒童患上分離焦慮的特徵。如果家長想減少
兒童的焦慮感,其中一個方法便是以「信物」形式幫助兒童。為甚麼「信物」
能夠產生作用呢?筆者嘗試用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箇中奧妙。
看不見的安全感
近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論可以說明其原理。理論
中的第一階段(0-2 歲),兒童能學會尋找被隱藏的物件。這行為表示兒童學
會物體恆存的概念,即使物體不能被看見,他們仍然知道物體的存在,所以他
們會嘗試去尋回。
而到了第二階段(2-7歲),皮亞傑認為兒童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例如
兒童能用「狗」這個詞語表示有四隻腳、一條尾巴和發出「汪汪」聲的動物。
當兒童在上學時,他們便再次經歷與第一階段相似的經驗,但他們並不是因為
見不到媽媽而哭泣,而是因為兒童不能產生與母親一起時的安全感。小朋友要
克服這種情況,便需要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的能力。可是,要將親子之間的
關係有效地以象徴的形式表達是非常困難的,「信物」則是有效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