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信物缓分离焦虑

撰文︰游戏治疗师冯祉禧

小滢在开学初期,每天都坐在学校礼堂外的沙发上,一边哭着说肚痛,一边紧握着妈妈的手。心理专家认为这是儿童患上分离焦虑的特征。如果家长想减少儿童的焦虑感,其中一个方法便是以「信物」形式帮助儿童。为什么「信物」能够产生作用呢?笔者尝试用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说明箇中奥妙。

 

看不见的安全感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可以说明其原理。理论中的第一阶段(0-2 岁),儿童能学会寻找被隐藏的物件。这行为表示儿童学会物体恒存的概念,即使物体不能被看见,他们仍然知道物体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尝试去寻回。

而到了第二阶段(2-7岁),皮亚杰认为儿童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作象征。例如儿童能用「狗」这个词语表示有四只脚、一条尾巴和发出「汪汪」声的动物。当儿童在上学时,他们便再次经历与第一阶段相似的经验,但他们并不是因为见不到妈妈而哭泣,而是因为儿童不能产生与母亲一起时的安全感。小朋友要克服这种情况,便需要使用语言和符号作象征的能力。可是,要将亲子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以象徴的形式表达是非常困难的,「信物」则是有效的辅助工具。

关系形象化

信物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出现,如中国传统有平安符,西方基督教有十字架,甚至结婚时会使用用婚戒。以传统婚戒为例,透过金属的物料和圆形环状而建立坚贞婚姻的「关系形象」。 「关系形象化」后不但有向外显明的作用,更能够令自己容易记起关系的存在。应用到亲子关系上,家长能透过「信物」去表达他们的爱,令孩子时时记起自己,从而产生信心和安全感。

 

耐心丶决心和小心

家长使用「信物」辅助小孩时,必须谨记三个「心」。首先,要建立以「信物」象征关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家长必须要有耐心训练子女。其中一种训练是透过寻宝游戏,以加强小朋友对物体恒存的认知和了解得和失的感受。这样会令儿童在面对离别时减少产生焦虑。另外,家长可以和子女共同建立在离别时独有的仪式配合信物,如在离别时作一个 goodbye kiss 或轻轻击掌,亦可以帮助孩子过渡离别过程。

第二便是决心,家长亦会出现分离焦虑,结果令子女难以学会离别。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长,在子女到达学校时便要下定决心离别,并且信任学校的照顾和儿女的适应力。最后,当然是小心保存信物,免得前功尽废。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