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教育-同理心

撰文:卓王咏诗博士

最近,天气不稳定,经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间,遇见一班中学生排队上车,赫然发现有一位女同学没有带遮,非常狼狈,我连忙与她分享我的雨伞。他们是穿着同一学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认识,但看见同校同学如此狼狈,为何没有一位同学愿意跟她分享雨伞?这令我想起从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书中指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为基础,可以试着从察觉他人需要及关心对方的看法等原则为出发点,了解他人观点,认知他人情绪与回应对方的感受,同时提高个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强,人际关系比较好,相反亦然。

  1. 认知他人情绪

透过换位思考,体会他人情绪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与处理问题。我们要从小教育儿童先认识自己的情绪,亚洲人的社区较为内敛,除了开心不开心以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情绪。从小向儿童灌输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适当及不适当的处理情绪方法。例:可以愤怒,愤怒时可以向人倾诉,但愤怒时打人便是不恰当。从小认识自己的情绪,也会较容易体会他人的情绪,慢慢培养同理心。

3. 察觉他人需要

处于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经常垂下头打手机,较少留意身边人和事。儿童从小认识自己及他人的情绪有助长大后察觉及敏感于他人的需要。

笔者相信小朋友从小培养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价值观教育,当中包括:同理心。各人从小培养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设身处地明白他人,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书籍:

丹尼尔.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價值觀教育——同理心

撰文:卓王詠詩博士

最近,天氣不穩定,經常落雨。我在等巴士期間,遇見一班中學生排隊上車,赫然發現有一位女同學沒有帶遮,非常狼狽,我連忙與她分享我的雨傘。他們是穿着同一學校的校服,可能彼此不太認識,但看見同校同學如此狼狽,為何沒有一位同學願意跟她分享雨傘?這令我想起從小建立同理心的重要性。

1. 同理心為基礎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他在《EQ II:工作EQ》一書中指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即是以同理心為基礎,可以試著從察覺他人需要及關心對方的看法等原則為出發點,了解他人觀點,認知他人情緒與回應對方的感受,同時提高個人的同理心。意即同理心強,人際關係比較好,相反亦然。

2. 認知他人情緒

透過換位思考,體會他人情緒和想法,才能站在他人角度理解與處理問題。我們要從小教育兒童先認識自己的情緒,亞洲人的社區較為內斂,除了開心不開心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從小向兒童灌輸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卻有適當及不適當的處理情緒方法。例:可以憤怒,憤怒時可以向人傾訴,但憤怒時打人便是不恰當。從小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會較容易體會他人的情緒,慢慢培養同理心。

3. 察覺他人需要

處於密集的香港,各人也很忙碌,經常垂下頭打手機,較少留意身邊人和事。兒童從小認識自己及他人的情緒有助長大後察覺及敏感於他人的需要。

筆者相信小朋友從小培養同理心非常重要。最近教育局提倡價值觀教育,當中包括:同理心。各人從小培養理解他人的感受及需要,設身處地明白他人,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參考書籍:

丹尼爾.高曼(1998) 《EQ 2: 工作EQ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未分类

5大育儿黄金法则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优秀。父母肩负着以最好的方式养育孩子的巨大责任。但什么是好的育儿方式?当父母提供一个稳定、有教养的家庭环境,成为一个积极的榜样,并在孩子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时,良好的育儿方式就出现了。好的养育方式是为了孩子全面的发展,提供品德教育,并通过开放的沟通和相互尊重来引导孩子。负责任的父母会因材施教,灌输良好的价值观,奖罚有度并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行为。

1. 与孩子共渡优质的亲子时光

你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你的时间!为他们而存在!无论您和您的孩子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一起“交流”。对孩子更多的理解和令一家人团结。一起开心的玩游戏,一起计划和做事。确保在共度时光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向心态。

2. 给予无条件的爱

父母的爱和温暖是孩子幸福的基本要素。孩子们越是感受到父母的爱,他们就会越愿意倾听和学习。在父母向孩子说教之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透过拥抱、亲吻和言语展现出来。研究证明,一个孩子每天需要 12 次拥抱。

3. 避免体罚高压式的教育

虽然「棒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有一定的道理,但物极必反,过分的严苛只会适得其反,无论如何都要避免用体罚。时代变了,研究表明打屁股或打面会对孩子的发展和自尊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令他们反感与长辈针锋相对,做出反叛行为。有时孩子会失控,可以理解的是父母往往会发脾气并动手管教孩子。这可能会帮助父母暂时发泄愤怒,但它不仅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痛苦回忆,还会教会他们在生气时诉诸暴力。所以无论如何何父母必须控制自己,永远不要诉诸暴力。体罚孩子永不会是好的育儿方式。

4. 信守承诺

信守对孩子的承诺。父母通过这种方式身教孩子做人要有责任感。永远不要承诺你不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如果你一直只说而从不做的事情,你的孩子永远不会听你的,也不会认真对待你。如果你搞砸了,一定要认真道歉,承诺下次一定要做得到。父母为什么要承诺自己不能为孩子做的事情?

5.成为好榜样

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和良好的影响来管教您的孩子。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举止,如珍惜时间和金钱、有礼貌、负责任、真诚、冷静、遵守规则、讲道理,那永远不要让孩子失望;做好自己。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我们先要反思,我们必须改变自己。因此当孩子们以不止一种方式关注父母为榜样时,请尽力做好自己。从今天开始!

愛在家內暖

爱在家内暖

撰文:教育专家张作芳校长

不知道大家曾否听过某电视剧集的主题曲 「拥抱爱」?本人很喜欢其中的数句歌词,寥寥数字就带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如你的『后盾』,在你「困倦」时,家的大门总会为你打开。当中提到的「爱」,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而且确,有什么比亲情来得更重要呢?当你失意的时候,家人会为你分忧,愿意聆听你的倾诉,陪伴你一同渡过难关;当你生病的时候,家人愿意无条件地照顾你;在你学业或事业有成时,他们会打从心底里高兴,为你的成就感到骄傲。这种「爱」并不是金钱能换到的。

我校今年以「家庭」为主题,期望能使家长及同学明白亲情的可贵。可惜,这份爱或许来得太易,自出世便拥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时候,从报章可见,一些青少年宁可在街上流连,也不愿意回家;一些家庭终日争吵,家仿佛变成了一个战场;一些人甚至会为了琐事而与家人动武,导致血案发生。以上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时我会想,好好的一个家变成这样,实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应多说的三句话

如何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呢?教宗方济各在谈论家庭时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语」,即在家中应多说的三句话,分别是「谢谢」、「请问」及「对不起」。 「谢谢」代表对家人感恩。很多时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顾,觉得一切理所当然。试想想,父母是否必须要为你准备早、午、晚三餐呢?是谁为你清洗衣服鞋袜,让你有一个卫生条件较佳的生活环境呢?当你生病的时候,是谁衣不解带地照顾你,晚上也起床喂喂你吃药呢?同学们,在父母照顾你的同时,不妨多说声「谢谢」,有空时也可帮忙父母做家务,分担他们的工作。事实上,当子女为父母完成家务后,父母也可向他们说句「谢谢」。现今社会,长辈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已不合时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谐的家庭上也有责任,不要认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员的责任。得到别人的帮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说句「谢谢」。

「请问」代表对家人的尊重,对人有礼貌的表现。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是一家人,说话不用太客气,应有话直说即可。事实上,「请问」不只叫我们说话客气,而是提醒我们,说话内容要顾及家人的感受。有时候,人往往会为一些琐事而闹得面红耳赤,认为凡事应据理力争,就算对家人也应如此。但这样做真的值得吗?正如广告所说:「赢了场交,输了个家。」即使亲如家人,还是慎言一点较好。

至于「对不起」,则代表求家人原谅。做错了事,当然要有承担的勇气,向曾伤害的人说句「对不起」,是理所当然之事。同时,「对不起」也代表了与家人修补关系的契机。有时候,对错是很难用三言两语判断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大家的价值观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时候,争执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让,关系便会闹得很僵。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协,反而是制造一个新的机遇,把问题以更好的方式解决。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家庭」的概念。天主说:「人单独不好,我要给他造一个与他相称的助手。」(创世纪2:18),天主安排我们在不同的团体中成长,而成长的第一个团体就是我们的家;至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它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各位,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多实践「家庭生活三语」,共建和谐美好的家。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1.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2.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3.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可以怎麼辦?

为什么孩子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可以怎么办?

撰文:幼儿教育专家陈陈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稚园,甚至5、6岁时仍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根据李维大伟(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10 分钟内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为瓶头孔较大),比在20 分钟内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头的行为。李博士又曾试验用滴筒喂小狗,使它们在吃奶的时候没有机会吸吮,结果它们的反应,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别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厉害,连皮都脱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婴儿最初数月吸吮指头的行为,是因为得不到吸吮的满足所致,是一种需要,并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坏行为。


为什么孩子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

喂哺母乳 增进亲子感情

母亲能亲自哺乳,婴儿是最幸福的,因为婴儿不但得到适当的营养,与母亲肌肤接触得到温暖安全感,而且由于吸吮着柔软的乳头,除了得到温饱外,还享受着母子心灵上的沟通,这种深厚的爱,骨肉的亲情与吃着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何况婴儿在吸吮得到无上的满足感。

但是,母亲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种种原因,不得不用奶瓶喂孩子时,应特别注意喂奶的次数和所费的时间。母亲应平心静气地让孩子慢慢吃,特别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满足,才不致容易发生吸吮手指的习惯,婴儿喜欢吮手指起自无意识的,他的小指在挪动着,无意地放进嘴里,感到愉快满足而吸吮起来。

发泄心理紧张

可是到了4、5 岁时仍不断吸吮指头,那意义就不同了,这可能是一种心理紧张的发泄。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虑;因为有了一个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亲的爱;因为父母太忙,无瑕照顾他们而感到孤寂,没有家庭的温暖;又或者因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园,得不到适当的照顾而缺乏安全感。这些导致孩子焦虑、不安、紧张、惶恐都是心理紧张的成因。

孩子与成人一样,心理紧张时需要发泄,这本是很自然的现象,成人为减轻心理紧张,往往用抽烟来松弛自己。孩子会用吮手指,或摇晃来发泄情绪紧张。在这情况下,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对孩子的态度外,应额外有耐心,应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态,使孩子感到放松没压力,反之父母表现担忧、紧张甚或急于纠正而责骂,绑手指、涂苦药等,只会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变成恶性循环,延长了吸吮手指的习惯。

家长可以怎么办?

1.尽量用母乳喂哺,这是最自然、最适合婴儿的哺乳方法,养成吸吮手指习惯的机会亦较少。

2.家长用奶樽喂奶时,应特别注意喂奶的时间,能保持 15 至 20 分钟是比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与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动,以便转移孩子吸吮的习惯。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说故事和唱儿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无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厉害时,父母仍应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紧张的态度,有时不理会和不提点孩子,吸吮手指的现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岁前已有吸吮手指习惯多年,自然会逐渐消失,尤其是当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觉时才吮,这就表示已是尾声了。父母应耐心等待,急于纠正是不生效的。特别是当孩子上幼稚园后,往往因不愿在其他朋辈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学校忙于其他活动,吸吮手指的习惯会无形消失。

7.吸吮后的手指会有难闻的气味,如果 5 至 6 岁的孩子仍有吸吮习惯,可试试让他嗅嗅难闻的气味,可能因而纠正不良习惯。

愛的信物緩分離焦慮

爱的信物缓分离焦虑

撰文︰游戏治疗师冯祉禧

小滢在开学初期,每天都坐在学校礼堂外的沙发上,一边哭着说肚痛,一边紧握着妈妈的手。心理专家认为这是儿童患上分离焦虑的特征。如果家长想减少儿童的焦虑感,其中一个方法便是以「信物」形式帮助儿童。为什么「信物」能够产生作用呢?笔者尝试用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说明箇中奥妙。

 

看不见的安全感

近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 (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可以说明其原理。理论中的第一阶段(0-2 岁),儿童能学会寻找被隐藏的物件。这行为表示儿童学会物体恒存的概念,即使物体不能被看见,他们仍然知道物体的存在,所以他们会尝试去寻回。

而到了第二阶段(2-7岁),皮亚杰认为儿童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作象征。例如儿童能用「狗」这个词语表示有四只脚、一条尾巴和发出「汪汪」声的动物。当儿童在上学时,他们便再次经历与第一阶段相似的经验,但他们并不是因为见不到妈妈而哭泣,而是因为儿童不能产生与母亲一起时的安全感。小朋友要克服这种情况,便需要使用语言和符号作象征的能力。可是,要将亲子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以象徴的形式表达是非常困难的,「信物」则是有效的辅助工具。

关系形象化

信物会在日常生活中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出现,如中国传统有平安符,西方基督教有十字架,甚至结婚时会使用用婚戒。以传统婚戒为例,透过金属的物料和圆形环状而建立坚贞婚姻的「关系形象」。 「关系形象化」后不但有向外显明的作用,更能够令自己容易记起关系的存在。应用到亲子关系上,家长能透过「信物」去表达他们的爱,令孩子时时记起自己,从而产生信心和安全感。

 

耐心丶决心和小心

家长使用「信物」辅助小孩时,必须谨记三个「心」。首先,要建立以「信物」象征关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家长必须要有耐心训练子女。其中一种训练是透过寻宝游戏,以加强小朋友对物体恒存的认知和了解得和失的感受。这样会令儿童在面对离别时减少产生焦虑。另外,家长可以和子女共同建立在离别时独有的仪式配合信物,如在离别时作一个 goodbye kiss 或轻轻击掌,亦可以帮助孩子过渡离别过程。

第二便是决心,家长亦会出现分离焦虑,结果令子女难以学会离别。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长,在子女到达学校时便要下定决心离别,并且信任学校的照顾和儿女的适应力。最后,当然是小心保存信物,免得前功尽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