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

小朋友要吃營養補充劑嗎?

資料來源:資深營養師吳耀芬

很多家長也會問我「我的小朋友需要吃補充劑嗎?例如魚油丸或DHA,這樣會對他好一點嗎?」我自己也有小朋友,我就沒有讓她們吃任何補充劑。但是有一些家長便說「其實吃了補充劑會否真的聰明一點?」

其實如果有均衡飲食,當然不需要任何補充劑。為甚麼呢?例如魚油丸吃太多,也會有過度薄血的作用,很容易便會有流血不止的情況。所以我們說如吃了過量魚油丸的話,對小朋友而言也未必是好事。

我們可能要想辦法如何在食物之中,加一點到魚的成分,例如他不喜歡吃魚,我們可以把魚沾上粉漿烤熟,讓他覺得比較香脆和美味。又或在烹調意粉的時候可以放一些如蜆等的甲殼類食物,這已足夠小朋友吸收。另外,海苔這些簡單的食物,也有成分讓他們更聰明。

至於,家長可能都覺得多吃鈣質的補充劑,小朋友會長得比較高。這些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如果吃過量鈣片,也會很容易令他腎結石。我們可讓小朋友喝牛奶、吃豆腐或喝豆漿,也能幫助他吸收鈣質,又不需要額外特別補充劑。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父母要如何表達對小朋友的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有些媽媽會經常問我:「我應該怎樣表達我對小朋友的愛?會否因為我表達得太多而造成溺愛?」,我覺得其實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是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就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

資料來源:心理治療師李偉堂

小朋友約一歲,慢慢學會走路。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四處探索。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不願自己走。家長都會感到頭痛,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家長可怎樣做呢?

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但就很想走路。當後來學會走路後,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家長很高興,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反而想家長抱,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去那裡都坐嬰兒車。

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有些父母就說:「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玩一下又開心一下,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例如去到那裡就抱,去到那裡就走路,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到了樓下就抱,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把小朋友放回地上。

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二來小朋友有目標,知道走到那裡才抱,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這樣大家也開心。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為甚麼小朋友會撒嬌?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羅偉柏博士

小朋友嗲聲嗲氣向你撒嬌,或用BB仔般的聲音向你要求不同東西或要你陪他玩耍,作為家長會有甚麼反應?會覺得小朋友很麻煩?抑或覺得小朋友在裝神弄鬼,毫不正經?

但為甚麼小朋友會撒嬌呢?研究指出,成人對撒嬌的聲音是特別敏感,更容易捉到成人的注意力。 而小朋友向父母撒嬌,有可能是那一刻他特別需要你關注。成人的生活有時真的太忙,會忽略了他們,所以小朋友見到父母時便會撒嬌。

而另一個可能性便是小朋友可能很累或有無力感時, 都會出現一些撒嬌或扮BB的情況,這些行為在成長階段都是十分平常。

當小朋友向父母撒嬌時,家長可以如何回應呢?其實當我們明白孩子撒嬌的可能性後,我們就知道其實他們並不是在裝神弄鬼,或特意激怒家長。家長可以嘗試坐下與孩子聊聊天,了解一下他的需要,尤其是當小朋友撒嬌是因為他很累時,我們可以一些言語協助他們表達自己。例如問問小朋友:「你覺得怎樣啊?」 「你是不是很累?」「有甚麼我可以幫到你?」

當然你也可能想減少小朋友的撒嬌行為,你可以嘗試多點鼓勵他們,用適合他們年齡的言語和行為, 多讚賞和肯定他們。千萬不要在他們撒嬌的時候,責罵或取笑他們。

為甚麼小朋友會撒嬌?

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註冊教育心理學家羅偉柏博士

小朋友嗲聲嗲氣向你撒嬌,或用BB仔般的聲音向你要求不同東西或要你陪他玩耍,作為家長會有甚麼反應?會覺得小朋友很麻煩?抑或覺得小朋友在裝神弄鬼,毫不正經?

但為甚麼小朋友會撒嬌呢?研究指出,成人對撒嬌的聲音是特別敏感,更容易捉到成人的注意力。 而小朋友向父母撒嬌,有可能是那一刻他特別需要你關注。成人的生活有時真的太忙,會忽略了他們,所以小朋友見到父母時便會撒嬌。

而另一個可能性便是小朋友可能很累或有無力感時, 都會出現一些撒嬌或扮BB的情況,這些行為在成長階段都是十分平常。

當小朋友向父母撒嬌時,家長可以如何回應呢?其實當我們明白孩子撒嬌的可能性後,我們就知道其實他們並不是在裝神弄鬼,或特意激怒家長。家長可以嘗試坐下與孩子聊聊天,了解一下他的需要,尤其是當小朋友撒嬌是因為他很累時,我們可以一些言語協助他們表達自己。例如問問小朋友:「你覺得怎樣啊?」 「你是不是很累?」「有甚麼我可以幫到你?」

當然你也可能想減少小朋友的撒嬌行為,你可以嘗試多點鼓勵他們,用適合他們年齡的言語和行為, 多讚賞和肯定他們。千萬不要在他們撒嬌的時候,責罵或取笑他們。

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

撰文: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例如孩子不聽話、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的性格、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經常出現衝突,影響了親子關係,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

1. 有否其他可能性

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需要家長的指導,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破壞親子關係。

2. 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

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故意惹怒他」,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

3. 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

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故意和自己作對」的想法,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有理據的想法,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

教導小朋友自己進食三步曲

撰文: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小朋友上學後,便要自己進食。但要教好小朋友吃飯,絕對是一個不容易的挑戰,既要他們吃得專心,又要防止他們玩食物。其實父母只需3步就可以教導小朋友自律的進食。

第一,父母需要教小朋友自己進食。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很心急,想子女快點吃完飯,怕他不吃飯,導致變成家長餵食。其實由6個月開始,便應該要讓小朋友習慣用自己手,將食物放進口裡,家長只是在旁輔助他。

家長讓小朋友自己拿起餐具進食,讓孩子在進食時不是一味地被餵食,而是能夠從中獲得參與感,從而令他們有動力進食。

第二,協助小朋友手眼協調。有時間小朋友會因自己手眼不協調,無法拿好餐具而賭氣不吃飯。家長可用說話提醒小朋友如何前後左右移動餐具,另外亦可在日常中訓練小朋友的協調能力,讓他們能夠自己應付進食時的挑戰,減少他們遇到的困難。

第三,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在學習進食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若家長不斷指責「點解食到周圍都係?」「點解咁污糟?」「點解食得咁慢?」小朋友自然無法享受食物,見到食物便會害怕被責罵,便不會主動自己食飯。

如果家長在這時間給予鼓勵,並在孩子做到時稱讚他們,就能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完服學習進食時的挫折。家長亦要謹記小朋友自己吃飯時,不要一邊清潔,這會阻礙小朋友自己嘗試吃飯。

另外,家長很多時候會誤以為小朋友不吃飯,是因為某碟菜式他不喜歡吃,然後強逼他進食,形成惡性循環。

乞嗤不斷 如何改善鼻敏感?

撰文:趙長成醫生

只要一轉季,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人,都容易受到鼻敏感問題困擾。例如小朋友可能因鼻敏感而出現呼吸困難,感到鼻塞而影響睡眠質素,以及整天要抹鼻涕等, 如果情況嚴重更可能出現睡眠窒息症狀。 

由於鼻敏感可以因先天和後天因素所形成,雖然因先天性而出現的鼻敏感很難「斷尾」,但如果後天因素能夠控制得宜,那麼小朋友病發的機會便會大為減低。 

如何預防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

由後天因素引致的鼻敏感,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 家居的致敏原 
  2. 室外的致敏原 
  3. 一些感染性的疾病 

如以家居而言,積聚的塵埃愈多,愈容易誘發鼻敏感症狀,所以家長除了要勤於為小朋友清洗床舖外,還要拿走一些毛公仔和玩具,而床單、被舖及枕頭等易於藏塵的東西,則需要用60度左右的熱水清洗,每4天清洗一次就最好。

假如室外的環境較多塵,家長可能需要關上一部分的窗戶,保持空氣流通之餘,同時亦要減少塵埃。此外,減少感染機會也十分重要,因為一旦小朋友在學校裡出現互相交叉感染的情況,任何病毒也可以讓鼻敏感惡化。

除了減少接觸致敏原和感染機會外,我們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鼻敏感,例如早睡早起、進行適量的運動和適當飲食,對防治鼻敏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鼻敏感有機會不再復發嗎?

鼻敏感的治療需視乎病情對小朋友的影響有多大,如果影響屬於輕微,我們只需透過家居護理或控制環境因素就已經足夠。可是如果病情對小朋友影響較嚴重,令他經常感到不適,可能需要口服藥物的治療,有需要的情況下會使用一些噴霧式鼻劑治療,以減少小朋友的不適。

假如所有環境因素受到控制,再加上藥物的治療,在大部分情況下,鼻敏感都可以成功控制,也未必會再次復發。

捽眼捽唔停 眼發炎點做好?

撰文:張傑醫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作為父母未必能夠從他們的表情、行為和發聲便知道孩子想表達的東西。就以孩子打瞌睡的反應,每個人的表達形式也有不同,有的人會大哭;有的人會發脾氣;有的人會揉眼睛,或是其他各種各樣的反應。在眾多的反應中,在筆者醫生的立場,最不要得的習慣是「捽眼」。因為這很容易會引起發炎的情況。

眼睛發炎非雙手不潔淨所導致?

有趣的是,發炎不是因為孩子雙手不潔淨,而是其他原因。原來,在這情況下,發炎起初不是因為細菌的引起,而是因為眼睫毛附近的分泌腺體阻塞所致。在手部摩擦眼睛時,原本暢通的腹體出口會被外來的壓力所破壞,令油脂因不能夠被排出而在腺體內造成壓力,繼而引起發炎反應。這種發炎反應的表面上與一般細菌性發炎無異。而分別在於在這情況下,用上抗生素(外塗和口服)都沒有作用。而較正確的方法是使用熱敷,目的是讓熱量加通阻塞的出口,令炎症慢慢消失。

如何治療眼瘡?

要治療已出現的眼瘡,除了看醫生外,最基本的方法是,如上述,可用熱敷。選擇可重複加熱的熱敷包或使用微熱的毛巾。每天分 3 次,按敷 5 分鐘。至於會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醫生會自行判斷。但是一般基於以下幾個原則:

• 眼瘡的發炎程度會否超越一般的個案

•結膜有否相關細菌發炎的情況

•眼周圍組織有否紅腫和疼痛

•孩子能否控制自己擦眼睛,以減少細菌發炎的可能

患上眼炎應及早醫治

倘若控制不了發炎的情況,腫粒可能未能自行消失。這時候,手術式放腫是必須的做法。聽起來,雖然有點恐怖,但是其實過程只是很簡單的步驟,而且只需要局部麻醉。所以,父母只需跟從醫生的建議便可以放心。

說到尾,我們最怕不是孩子的雙手骯髒,而是怕他們不停揉的動作。如果是因為鼻敏感、眼敏感和濕疹引起眼炎的話,父母必須正視。家長要用藥時就放膽用藥,不必拘泥於用藥多久及未必會出現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