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在百多年前,文盲是很正常的事。但自從數十年前教育開始普及,時至今日,到學校接受教育是必須的,學習除了通過教師以語言直接傳授知識外,學生還需要自己閱讀教科書,在做功課或考試時,更考驗學生閱讀時的專注力及速度。

三十年多前,投考消防員的基本資格是小學六年級畢業便可,而今時今日,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考到消防員。現代的火災已不單是要求消防員體能好,簡單用水便可灌救熄滅,因為有些火警的起因很複雜,要用特別的方法及化學物才可撲滅。

各行各業都需要閱讀能力

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都需要處理文件檔案,需要閱讀別人的報告或說明書,更需要自己書寫報告,所以閱讀及處理文書的需要可說是無處不在。以前文盲可以到銀行提款,但現代的自動提款機,我們不單可以提款,還可以繳交不同的費用,但就非常考驗我們閱讀的專注力及速度。

當我們成年後有很多簽訂合約的時候,而且合約有很多條文,字體又小數量又多,也是閱讀的一大考驗。現代人經常要在網上搜尋資料,也需要閱讀的能力,就是視覺搜尋符號文字的能力及速度。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

培養子女的閱讀興趣,並培養成為良好的習慣。雖然閱讀圖書也可以,但閱讀報紙是每個人必須養成的良好習慣,不論是平民百姓,還是總統教授,都需要定時閱讀報紙,因為只有這個方法才可以保持與社會的資訊同步,了解世界各地的變動,掌握通識思維。 

雖然現時有很方便的電視新聞,好像不需要自己閱讀,聽電視新聞似乎更方便。但實際上閱讀報紙除了得知新聞時事,更能不斷鍛鍊處理文字的能力,而且閱讀報紙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報紙可說是社會大學的教科書,是每個人「做到老,學到老」的不二法則。

家長錦囊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

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

讓孩子學習面對失敗

撰文:財商教育協會課程及培訓總監 關顯彬先生

很多情況下,給孩子帶來最大的打擊往往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他對挫敗的理解。例如孩子沒被選上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他們一般想到的原因可能是能力不及同學。但其實背後或許還有其他原因,可能老師擔心他弄傷了,就不能代表學校參加其他更重要的比賽。這樣做不是教孩子逃避責任,而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導致失敗的確實是他們自身的因素。

父母必須提醒孩子,任何人開始做一件事時往往都會有困難。父母應該勉勵孩子堅持到底,不必把盡善盡美的要求看得過重。不要迫不及待地為孩子提供幫助,讓他們自己試著用不同的方法來迎接挑戰。例如孩子學寫毛筆字有困難,可以先讓他臨摹。

作為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易受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困難和失敗時,他們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從而產生抗逆力。這時,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只要勇敢一點就能做好的,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看一看下次怎樣做。父母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嘗試。同時,教育孩子敢於面對困難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難和抗逆力。

​​人生中,沒有人可以長久不敗,像中國「欄王」劉翔亦曾經在倫敦奧運會中失手,只有勇於面對失敗的人,才有機會再次展現成功的笑容。

父母都要懂得教育孩子勇敢面對失敗,因為沒有人一生都是平步青雲的。我們從小明白「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所以正視失敗沒甚麼可怕。但如果細察我們對這句話的認識,重點應該放在「成功」,而非「失敗」,以致於我們對失敗的認同還是有條件的。當失敗不能保證未來的成功時,失敗恐怕還是一種羞恥與罪惡。因此,父母必須好好弄清楚,自己究竟在教導孩子面對失敗,還是逃避失敗呢!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2.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3.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4.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食生果會致肥?食多少才正確?

撰文:註冊營養師(澳洲)鍾蓉文

人人都說要多吃水果,雖然水果有益是老生常談,但同時亦存有多個謎思:水果不是很高糖分嗎?吃了是否會致肥呢?是否要飯前吃水果,才能吸收水果中的營養呢?就讓筆者為大家逐一拆解。

水果會致肥?

沒錯,因為水果含有天然的糖分 ─ 果糖,能提供熱量,所以大量進食水果會攝取過多熱量,導致肥胖。不過,水果除了果糖以外,亦含有其他營養素,對健康有莫大好處。例如橙、奇異果和士多啤梨等含豐富維他命C,有助增強抵抗力。 香蕉、哈蜜瓜和提子乾等含豐富鉀質,有助穩定血壓。而且,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可幫助預防便秘,維持腸道健康。筆者依然鼓勵大家養成每天吃水果的習慣,只要控制進食水果的分量,則不會導致果糖超標。

根據香港衛生署建議,每日進食水果之分量如下:

2 至 5 歲兒童:每日最少1份

6 至 11歲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每日最少2份

1份水果=
2個小型水果,例如:奇異果、布冧

1個中型水果,例如:橙、蘋果

半個大型水果,例如:香蕉、火龍果

半碗顆粒形水果,例如:荔枝、提子、龍眼,或切件的西瓜、密瓜

1湯匙無添加糖或鹽的果乾,例如提子乾、西梅乾

筆者建議大家每日進食2至3份水果外,亦應多選擇不同種類及顏色的水果,以更全面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飯前吃水果最有「營」?

坊間有個說法,認為飯前進食水果更能吸收當中的營養。其實此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健康人士可以於任何時間進食水果。然而,對於一些正在控制體重的人士,調整進食水果的時間或有幫助,因為水果的膳食纖維能增加飽肚感,於飯前吃水果可助他們避免於正餐時進食過量,或可安排飯後吃水果,防止因「口痕」而進食其他高熱量零食。但患糖尿病人士需注意進食水果的分量和時間,請諮詢醫生及營養師的意見。

食早餐較聰明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食早餐較聰明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撰文:家營營養中心創辦人

資深營養師 吳耀芬

開學了,小朋友上學前有沒有吃早餐呢?很多小朋友有不同的原因,養成了不吃早餐的習慣,但是各位家長要留意,原來早餐對小朋友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呢!

早前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原來早餐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重大影響。有每天吃早餐習慣的學生,考試成績較一般沒有吃早餐的學生高出5分之多。為甚麼吃早餐會令我們更聰明呢?

由於腦部需要血糖作為營養的吸收和消耗,但當我們的身體整晚處於沒有食物的狀態下入睡,身體已消耗了我們一整天的血糖。所以,我們更需要進食早餐以補充血糖,令我們的反應變得較快。家長可能會問,有甚麼早餐比較適合小朋友?

甚麼早餐可以醒腦醒晨

  1. 澱粉質的食物

包括粥、粉、麵、飯、麵包和餅乾等,所以我們可以吃一件三文治、一碗通粉或米粉也可以;甚至飲牛奶、吃燕麥片或粟米片也沒有問題。

  • 補充蛋白質

由於蛋白質本身也可以讓我們的反應會快一點,例如雞絲含豐富的蛋白質,所以早餐可以選擇一碗雞絲湯米粉或雞絲湯通粉,或吃一份芝士蛋三文治,也可以幫助我們補充一天的需要。所以各位家長記得提醒小朋友,要吃了早餐才上學了!

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

新手媽媽身心俱疲 丈夫簡單兩招幫手舒緩情緒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要建立健康快樂的家庭並不容易,先說當母親的,由懷胎十月開始,準媽媽就要面對內外的變化如外形、體重和生理,甚至心理情緒。首次懷孕的準媽媽,心情和精神就更為緊張。此外,壓力還可能來自身邊的伴侶和家人。筆者見過一些懷第二胎的母親,因為緊急孩子性別而過分擔心。其實孩子是上天所賜的禮物,我們應放開懷抱,順從天意,家人亦應該給予支持。話雖如此,產後抑鬱的個案實在很多,故筆者會從中醫角度與大家分享一下治療產後抑鬱的方法。

產前產後受氣鬱、血鬱困憂

中醫的鬱症分為六種:氣鬱、血鬱、痰鬱、濕鬱、熱鬱及食鬱。產後抑鬱頗為複雜,以氣鬱和血鬱多見。中醫理論「邪氣所傷,正氣必虛」,懷孕期的準媽媽身體要為嬰兒付出很多的營養物質和血液,加上生產過程的疼痛、耗氣及失血,令媽媽身體元氣大傷。

及後,媽媽因為忙於照顧嬰孩令體能透支,加上惡露不清,瘀血不盡,令臟腑失於平衡。此時,媽媽開始感到體弱無力、頭暈頭痛、少腹疼痛、煩燥不安及失眠等症狀,甚至影響哺乳分泌,譬如奶水不通或乳汁少等。在這情況下,媽媽會感到氣餒,情緒進一步受到影響,易怒易哭,產生失落和空虛感。這些都是產後抑鬱的病徵。

舒緩緊張情緒小提示

其實產後抑鬱是可以避免的,無論是中或西醫,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各位媽媽千萬不要忌諱疾醫,若開始發覺不妥便應尋求幫助。要防止抑鬱,媽媽產前產後也要有規律的作息,加上食療和適量的運動,便可保持身心舒暢。

在家中,丈夫可替太太進行一些簡單的穴位按摩,幫助舒緩太太的緊張情緒:

1. 加速心肺功能,幫助放鬆心情

雙手對握輕輕摩擦,刺激雙手大拇指下的魚際穴和手掌中央的勞宮穴,又或用拇指按壓這兩個穴道數分鐘。

2. 減輕頭部脹痛

將雙手的拇指和中指對按著雙側太陽穴,一收一放地上下輕輕轉動數分鐘,便可減輕頭的脹痛感。

無論懷孕與否,丈夫替太太按摩都可增進夫婦間的感情,令家庭變得更溫馨和諧。如果身邊有朋友將為人母,大家記得好好鼓勵對方,分享自己的經驗,這對準媽媽也有幫助呢!

分類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家長錦囊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小朋友扭計瞓地 要如何處理?

撰文:精神科專科許龍杰醫生

很多家長都試過有這樣的經驗:帶小朋友出外遊玩,原本一家人心情愉快,小朋友也玩得盡興。但突然之間,小朋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如看見玩具要買),家長不容許,小朋友就即時變臉,哭哭啼啼。當家長嚴厲訓斥,小朋友卻變本加厲,不但哭鬧得更大聲,更扭盡六壬,蹬腳瞓地,引來街上途人注目(甚至可能懷疑你在虐兒)。家長無計可施,唯有極盡安撫,甚至舉手投降,買下玩具給小朋友,希望平息風波。最後,小朋友一但要求得逞,玩具還未到手,便已經破涕為笑,之前的哭鬧一掃而空,令家長哭笑不得。

可是,家長有沒有留意,假如這些「因扭計壓力而妥協」的情況出現的次數愈多,小朋友的哭鬧次數卻會不減反增?這是由於一個心理學現象 - 「正向增強現象」(Positive Reinforcement) 的後果。所謂「正向增強現象」,意思是當對方出現一個行為之後,假如即時給予對方獎勵,那個行為便會再次出現。當獎勵愈多,行為重複出現的機會也愈高。

套用在剛才的例子上,假如小朋友哭鬧不止,在他情緒最激動之時,假如大人滿足了他的無理要求(如買玩具),這便等於獎勵了他哭鬧的行為,以後當小朋友有其他不合理的要求,便會更傾向用哭鬧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另外,一般小朋友都希望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假如父母平時愛理不理,但小朋友一哭鬧,父母便立時緊張萬分,因為即使打罵也是關注的一種,久而久之,小朋友便會傾向以哭鬧,作為吸引父母注意的手段。

所以,家長要適當處理小朋友的哭鬧,首要的事是父母要保持溫和的態度,但同時要堅持原則,不可以輕易妥協,特別是不能因為小朋友持續哭鬧,就最終屈服而滿足要求。假如父母無法控制場面,可以嘗試減少對小朋友的注意,如移開眼神接觸、木無表情或不與小朋友說話等。另外,假如哭鬧的場所是在家中發生,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一個寧靜的角落,切斷所有對小朋友的關注,讓小朋友慢慢冷靜下來,再對他慢慢說清楚問題所在。

當然,更重要的是當小朋友行為良好,沒有哭鬧之時,要不時給予小朋友適當的關注,讓小朋友有安全感,不會用大吵大鬧作為「籌碼」,來爭取父母的愛,這才是治本之道。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家長錦囊

家長園地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畫畫窺探孩子內心世界

家長錦囊

家長園地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從畫畫窺探內心世界

後來,筆者再次會晤小明的父母,他們從沒想過,在小明面前的爭吵,原來深深的刻在兒子心中。另外,爸爸亦發現工作後的疲倦狀態影響親子互動的質素。為此,筆者教爸爸一些放鬆的方法,並建議在家中設立一個「冷靜區」,給大家一個空間舒緩個人情緒,而父母亦承諾避免在小明面前爭吵。

一個月後,小明沒有再為一些小事而哭,親子關係比從前融洽。繪畫可以反映兒童內心的世界觀。在創作過程中,兒童有意無意投射內心的一面,讓我們可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更有效地協助他們健康成長。